—青年就業政策迷思系列(二)
文: 林柏儀
在上回中我們提到,當前世界各國爭相把教育(特別是高等教育)和產業需求扣連,讓教育主要功能成為職業訓練的「教育職訓化」趨勢,非但造就了基礎科學衰亡,而且對於經濟發展、就業機會、人民收入的改善效果,也相當令人質疑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,只 是使得人民得接受更加異化、剝削的教育內容。
問題是,我們要如何反抗「教育職訓化」呢?
為了要找尋問題的出路,將嘗試嚴肅檢視反教育職訓化的主力—「人文主義教育學」—的相關主張。將辨明人文主義教育的「激進化」必要,並指出教育職訓化的問題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邏輯。
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?
反對教育職訓化,一種常見的說法是,我們要讓教育回歸「教育的本質」,讓教育不是以職業訓練為目的,而是要以「教育本身」為目的。
有意思的是,什麼是「教育的本質」、「教育本身」呢?
依循人文主義教育學的觀點,相對於職業訓練,教育本身的目的應當是要讓每一個個人能夠發展自我,開發自身的潛能,達到所謂的「自我實現」。
因此,教育應當是以「學習者」為中心,而不是以「國家」或「經濟利益」為中心。
教育的內容應該是要多元、重視個人的,而不是依照工作需求安排甚或分層。
「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」、「回歸基礎科學研究、反對強調應用技術」、「大學應重視通識教育」…等「反教育職訓化」呼聲,可謂是這樣人文主義思潮下對高等教育的改革推理。
然而,從當代的高教發展來看,這一類的改革往往不容易獲得實質成果,或者頂多改變部分形式,但無法改變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職訓功能。
舉例來說,十多年來我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漸漸普及,但整體教育職訓化的程度,甚至更甚以往。
不只是正規課程,甚至連學生的課餘生活,也融入了職訓化的一環。甚至連學習者自身,也經常視這些人文主義教育改革為高調,徒增他們的負擔。
面對教育職訓化的根源
問題是出在人文主義教育學、反教育職訓化的呼聲錯誤了嗎?我想不是。問題是在於,這些依循人文主義的教改政策,恐怕沒有直指問題的根源。
為什麼連學習者自身也接受教育職訓化的邏輯?爭相選填只強調技術訓練的「熱門科系」?
原因不是因為他們反智或被欺瞞,而是他們認識到,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力相互競爭的處境下,自己多受一分職訓,就比其他人有機會找到好一些的工作、或者減少失業的風險。
儘管如我在上回提到,教育職訓化在「總體層次」未必能提高就業機會甚或經濟發展,頂多是增加資本的剝削可能。但在「個體層次」,多接受職訓的確是競爭僱傭機會的關鍵,是學習者的「理性選擇」。
所以,問題的根源在哪裡?
說到底,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,人們必須配合資本需求來培養、販賣自身的勞動力,才能得以維生。這樣的「勞動力商品化」邏輯,就是人們不論在教育中、或者在社會中無法自由開展、自我實現的根本原因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相關的人文主義教育改革,固然可以節制教育徹底職訓化、替自由多元思考留下一些些空間。但也合 理地很可能遭遇學生不支持的窘境,更別提來自國家與資本聯手抵制。人文主義的改革訴求倘若不激進化地直指社會壓迫根源,要 單單改變教育內部,的確有「太過理想」之嫌。
因此,如果我們要追求「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」等「應然」目標,我們必須面對「實然」中的根本壓迫來源—資本主義的勞動力 商品化邏輯。換句話說,「教育」和「就業」而來的壓迫,必須一齊面對。
人 文主義教育能融合入知識經濟?
然而,相對於直指資本主義問題,或許是基於策略性地因應阻力、也或許是的確認為未必衝突,我們竟然能觀察到,不 少人文主義教育改革的論述,是聲稱「人文主義教育更能創造經濟發展」,以證成人文主義教育的必要!
此種人文主義教育學論述的變形,融合了對於知識經濟、創造力的強調,主張教育不該淪為片段的專業技術傳遞,而是 要讓學生培養創新、批判、獨立思考的能力,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。於是,他們主張高等教育應當是一種強調多元發展、跨學科的博雅 教育。重點是要「學會學習的能力」,而不是特殊學科的技術內容。甚至推論「人們有了自我發展的創造力,自然能解決就業問題」。
一種被馴化的人文主義教育,的確可能和資本主義經濟整合。但這不代表在其中人即能真正尋得自我發展的空間。此種 人文主義教育促進的「批判思考」,的確可能有益「知識經濟」。但它不會教我們能意識覺醒、揭露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「批判教育學」。
不得不批評,倘若是一種策略思考,此種論述方式形同是一種「與魔鬼交易」,儘管可能為人文主義教育的「形式 上」爭得空間(例如:延後分流、分系,強化基礎科學、通識教育…等),但卻模糊了人文主義教育「實質上」的阻力來 源,恐怕對根本解決問題只有負面影響。而倘若是根本地誤認「自由發展與資本主義沒有衝突」,天真地認為在知識經濟的年代,人 們即能更有培養創造力的空間,卻忽視了資本主義高原期的「結構性失業」現象,及其對教育的深刻負面影響,則更有重新認識的必要。
此種變形論述,恐怕還有另一種反效果。我們必須注意到,人文主義教育學反對將技術化、講究多元發展的訴求,在 資本主義社會下很可能只將淪為一種「高階的教育職訓化」。也就是說,倘若人文主義教育只是培養出一些貌似智者、有學養氣質的新興菁 英,這些人也許的確被視為「不只有技術,更有多元學習的能力」,但也只是新一代統治階級的接班人而已。而在「平衡注重技術與人文素 養」的假面下,這些人的優越地位將更加難以動搖。看看MBA課程中日益強調企業倫理,法學院漸漸重視跨學 科整合,名牌大學爭相實施服務課程…,真 的撼動了教育的社會再製功能嗎?還是徒增了它的合法性?
人 文主義教育的激進化必要
總結來說,要反抗教育職訓化,不只是要改變教育的內容和形式,更要直指壓迫的社會根源。我們能夠同意人文主義 教育學在「應然」上的教育理想,支持教育應當促進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。然而,人們在教育「實然」中之所以無法自由,之所以爭相追求職 訓,並非單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,而更是資本主義社會邏輯下的結果。儘管提供了人文主義教育的形式,但若未挑戰資本主義社會,結 果恐怕只是使人文主義教育聊備一格,或者成為「另一種技術的培養」(所謂批判、創新能力…),並且以博雅教育的面紗合法化新的菁英階級。
所以,不誇張地說,如果要追求人文主義教育的理想,我們必須要將其「激進化」,面對真正人文主義無法實現的社會 原因,同是也是面對「教育職訓化」的社會原因。
支持人文主義教育的朋友們,讓我們一起團結起來,共同面對教育問題與就業問題的根結!
本期新聞
0 意見